喜报,大力点赞
  • 发布人:广西商业技师学院
  • 时间:2022-12-29
  • 点击:195
  • 来源:党办

在自治区商务厅直属机关党委组织的“喜迎二十大  十年看变化”征文活动中,学院党员们踊跃参与,其中,学院驻村第一书记伍章余荣获一等奖。


学院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和上级主管部门区商务厅的决策部署。2016年以来,已相继派驻大新县昌明乡五榕村第一书记蒋永强、廖星、桂福,大新县硕龙镇念典村第一书记伍章余。


身为第一书记,走村入户,深入基层,不畏艰难,争取资源,开拓路子,着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彰显了新时代基层党员的新担当。正是因为第一书记们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感谢每一位第一书记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上地默默付出。


值得一提的是:现如今的念典村已成为大新边境线上小有名气的红色村屯,也成为了党史教育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打卡网红地。念斗屯党员矢志不渝、接续奋斗,带领边民战天斗地、建设边疆,用坚韧不拔的“愚公精神”书写当地边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华彩篇章的精神。


希望驻村第一书记能够继续保持初心,践行使命,严格按照工作安排部署,精准帮扶惠民,积极扶持产业发展、筑牢边境防控安全、改善村屯面貌,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折不扣开展驻村工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学院党委还大力支持派驻第一书记桂福所在五榕村更换42盏全新的太阳能路灯,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下一步,学院党委将按照“双建”工作要求,健全结对党支部的联建共建常态化机制,通过共建共学、互帮互助,推动学院各党支部和村党组织双向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引导党员干部在结对共建中转变工作作风、发挥先锋作用,切实抓好各项联建共建任务落实,着力构建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学院全体党员和教职工要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念斗屯的红色密码

作者:伍章余

我驻村工作的地方位于中越边境的崇左市大新县硕龙镇念典村,因为地处边境,每天看见的、听见的总少不了“边”的故事。今天,我就跟大家讲讲,中越边境线上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一一念典村念斗屯不寻常的故事。

念斗,壮语大意是水汇聚的地方,这里四周高,中间低,形似水斗,旱季缺水,雨季内涝,对于祖祖辈辈以农业为生的念斗人来说,灌溉问题、路桥不通、产业落后是横在念斗屯小康路上的三座大山,多年来,贫穷如影随形。但是这几年,念斗屯不仅实现了脱贫,而且家家有了汽车,户户有了新房,那是怎样做到的呢?我先给大家提供一组数据:

1961年,修建水坝,有2位党员,70位群众参与;

1966年,开凿山洞,有13位党员,80位群众参与;

1994年,修石拱桥,有15位党员,170位群众参与;

2017年,修护边路,有19位党员,200位群众参与;

2018年,风貌改造,有21位党员,260位群众参与。

这是念斗屯村史馆里“建设家园情况表”上的一组数据。

念斗屯是一个抵边屯,与越南里国社接壤,全屯128户497人,其中设1个屯级党支部,中共党员有22名,党员占比4.4%,这个比例在广西同类抵边屯中相对是比较高的。是什么让大家如此积极地加入党组织?党员与念斗屯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22名党员对于屯里的群众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下面我给大家讲几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49岁的蒙新锋,曾是念斗屯的一户贫困户,6年前他的生活“苦不堪言”。儿子在外地念书需要高昂的学费,父亲又患白内障卧床不起。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党员蒙志文二话不说伸出援手,帮他将父亲送到医院做了手术,还建议他转换思路,申请扶贫贴息贷款发展养殖业。在支部党员的帮助下,蒙新锋用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盖起了牛棚,走上养牛致富之路。2018年底,蒙新锋一家顺利脱贫,预计今年养牛收入超10万元,昔日愁眉紧锁的他如今满脸笑容。蒙新锋的故事,是念斗屯党员工作的缩影。在念斗屯党支部带领下,“有困难找党员”成了村民的共识和依靠。

第二个故事:念斗屯有位老党员名叫赵德英(于2021年9月过世),他是念斗屯的第一位党员。有着65年的党龄。1960年赵德英从部队退伍后选择回到家乡,当时念斗人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农田的灌溉问题,每年全屯收获的粮食只够吃10个月,日子过得青黄不接。赵德英回乡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带着大家一起修水坝、挖沟排洪,在赵德英的带领下,念斗屯家家出工、人人出力,经过水的问题解决了,修路架桥又被这位老党员提上了建设日程。六十年前,念斗人只能通过弯曲狭窄的山洞与外界取得联系,这严重阻碍了念斗屯经济的发展。见此困境,党员赵德英和赵德亮召集村民开会,商量对策,最终提出“拓宽山洞,打通出路”的办法。党员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石头一块一块地撬,泥土一捧一捧地刨,13名党员带领80位群众苦干3年,终于在1969年将200多米山洞凿成可以通车的隧道。在赵德英的带动下,念斗屯的变化慢慢地多了起来。念斗人对赵德英的评价是“德英是党员,见过世面,能带头搞建设。”在他们眼里党员是先锋模范,有思想有行动力,跟着党员干就能过上好日子。

第三个故事:念斗屯有一座石拱桥被当地人称作“赵州桥”,这座1994年建成的石拱桥是进出念斗屯的必经之路,这座桥的设计者是念斗屯一名只有初中学历的党员一一黄奇武。他照着小学课本上赵州桥的外形,按照比例画出了石拱桥最初的设计图纸。拿着图纸,屯里的15位党员带着170位群众轮流出工干活,黄奇武则每天泡在工地里,大家一边施工一边总结,大家发扬“不等、不靠、不要”的精神,齐心协力将设计图纸变为了现实,架起了通往耕作区的桥梁。从2016年起,黄奇武背上铁锤、钢钎,利用农闲上山护路,在他的带动下屯里党员群众也纷纷参与进来。按他的话说“护路是为了守住家园。守住家园,就是守住了国门。”

第四个故事:在93岁高龄的老党员赵德亮的日记本上,我找到了一段不寻常的历史,也从另一个角度找到了党员与念斗屯的血肉联系。早在1946年,共产党的思想教育泽被边关,很多念斗屯先进青年参加了农民游击队。1948年,国民党反动派对念斗屯进行围剿时,村民赵友明、黄兴等不幸遇害,而赵友明正是念斗屯第一位党员赵德英的父亲,黄兴是党员黄奇武的爷爷。两代党员先锋,正好是两位勇士的后人,这不仅仅是巧合,更是信仰和传承。

这4个故事,正是念斗屯党员的薪火相传,共产党员带领念斗人战天斗地的精神一直在默默传承。蒙志文是念典村现任村党总支部副书记,也是念斗屯党支部的党员。如何发展壮大产业,带领村民致富,是蒙志文一直思索的问题。2017年在自治区商务厅的帮扶下,他和念斗的党员们率先利用水资源丰富的稻田套养田螺,当年即取得良好收益。2018年,念斗屯成立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动142户村民改造田埂,扩大养殖规模达200亩。如今又在商务厅的帮扶指导下成立了念典穗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带头种植坚果,带动发展坚果产业种植210亩。

念斗屯支部党员还带领群众成立边贸合作社,参与边境互市贸易,边民通过参与边贸运输、装卸,日均收入达400元以上。养殖田螺、肉牛、黑山羊;种植生姜、沙姜、青梅、优质水稻;参与边境贸易等,让群众实现了稳固增收。2018年底在商务厅的帮扶和念斗屯党员的带领下,念斗屯所有贫困户都实现了脱贫摘帽。家家都有了小汽车、运输车,盖起了小洋楼。今天的念斗屯,已成为一个“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的幸福屯。

从60年代的第一位党员,到今天的22名党员。党员数量越来越多,屯里的变化也越来越大,党员带领群众共同探索和奋斗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用战天斗地的勇气改写着这个小村屯的历史,用坚韧不拔的“磬石精神”续写着新时代的华章。无论在曾经黑暗狭窄的隧道,还是过去肆虐滔天的洪水,他们总是走在群众的前面,甘于把自我得失低低放下,把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高高举起,他们用永远“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作出新时代共产党员最真挚的承诺。

22名党员,就是念斗屯的红色密码。这个密码,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份丰厚的馈赠和滋养,它让我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的初心和使命,勇于担当和作为,用真情服务群众,架起党和人民的连心桥,以优异的驻村帮扶成绩来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