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人:admin
- 时间:2022-08-05
- 点击:518
- 来源:
2017年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广西商业高级技工学校
2016年6月
广西商业高级技工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17年)
一、学院情况
(一)学院概况
广西商业技工学校成立于1979年,位于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桂林市,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主管。1997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技校基础上成立普通中专――广西烹饪学校,2005年经自治区人社厅批准成立广西商业技师学院,三校同址,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2017年11月,根据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文件批复,学校正式更名为广西商业技师学院(广西商业高级技工学校、广西烹饪学校)。学院先后荣获“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广西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自治区德育特色学校”、“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注册中国烹饪大师名师培训基地”、“中国餐饮30年桃李芬芳优秀奖”等众多荣誉称号。
学院位于桂林著名的“两江四湖”旅游景区的桃花江上游,毗邻风景秀美的芦笛岩,占地133600平方米。学院产权校舍建筑面积总计85888平方米,生均达34.7平方米。校内拥有理论教学大楼、专业技能实训大楼、300米塑胶运动场等先进设施,建有公寓式学生宿舍、宽敞明亮的学生餐厅。在桂林汽车总站北侧拥有资产1200多万元的实习饭店 ―― 八桂饭店。
(二)学生情况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500余人,学院年招生规模稳定在2000人左右,在校生规模3854人,毕业生规模1600人以上,生源主要来自桂林市及11个县及区内其他市县。学院开设有13个专业,有国家和自治区示范专业6个,其中烹饪专业为全国示范专业,中餐烹饪、西餐烹饪、酒店服务与管理、物流服务与管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专业为自治区示范专业。学生鉴定通过率在96%以上,年培训规模在2000人以上。各项指标与上一年度相比的略有增长。
(三)教师队伍
学院全力打造一支大师领衔,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通过各项技能竞赛、绝技绝活演练,引导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专任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90.6%,较上年增长0.11%,专任教师296名,其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288名人,占专任教师的97.3%,较上年增长7%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23.7%,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历33人,占专任教师的11.1%,专任教师获高级职称86人,占专任教师的29%。教师素质各项指标比例均已达标。
(四)设施设备
学院有集实验、实训、演示、交流、比赛于一体面积达230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实训中心,能根据实施性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训教学内容与顶岗实习任务,产教对接共同完成实训教学任务。校内实验实训设备总价值3725.18万元,全日制在校生生均设备值9665.75元,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0.64个,图书馆纸质藏书10.655万册。
学院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2个,其中有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6个。
二、学生发展
(一)学生素质
学院确立“重内涵发展,塑精品专业,育实用人才”的办学思路和“就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发展有基础”的育人目标,学生活动思想政治素质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有理想,有目标,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积极参加党团组织活动,要求加入党组织的比例逐年提高。
校内测试,文化课合格率98%、专业技能合格率97%、体质实际达标率为93%、毕业率98%。
(二)在校体验
理论学习满意度、专业学习满意度、实习实训满意度、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95%、生活满意度96%、校园安全满意度96%、毕业生对学院满意度93%等。
(三)资助情况
学院严格执行上级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全部落实到位。持续关注并切实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每年九月下旬,将全校贫困学生筛选收集,建立贫困生库,集学院在职党员之力,采取精准扶贫和结对帮扶的形式,了解和掌握学生家庭实际状况,帮助解决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精准教育。
(四)就业质量
毕业生就业率为98%以上,对口就业率为84%以上,初次起薪在1800元以上,升入高等教育比例16%,比上一年度增加3%。
(五)职业发展
各专业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确定课程标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真正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其中包含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递进式的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积极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
设计企业需要的课程,通过课程中的项目任务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一门课的设计、一个教学情景的设计、一节课的设计、一个知识点的设计、锻炼学生的学习、工作迁移能力,将教学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参照企业要求评价学生、评价老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严格执行《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院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文件精神,做好学生实习工作,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环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将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学生实习全过程,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能力。
三、质量保障措施
(一)专业动态调整
突出专业建设,促进科学发展。学院建立并完善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学院各专业均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本院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和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制定了各专业建设规划和每年的年度发展建设实施规划,并在每年度进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按照教育与产业、学院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进行专业动态调整,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重点建设面向本地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民族风味餐饮、数控技术应用、汽车维修与美容、酒店服务与管理、幼儿教育等品牌专业。
学院制定了校本教材开发、应用和更新制度,能根据产业、职业和岗位需求,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努力将职业教育和技能大赛的成果融入校本教材,先后开发校本教材19本。
(二) 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内涵发展
学院制定了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滚动修订,根据国家和省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调研成果,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时比例,根据行业产业发展适时修订,并有严格的审批手续,选用规定教材。
大力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主干专业局实现了教学、实训一体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养与技术技能训练高度融合。
积极创新专业课教学模式形成了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为主体的七种教学模式。广大教师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注意专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注重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根据专业特点,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进行小班化教学试点;探索和实施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因材施教,推行分层教学、导师制等教学改革,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等。
学院为机电、汽修、物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数控等专业购买了虚拟仿真实务训练系统。有效地降低了实训成本,提高了实训效果。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自主开发了一部分教学资源,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内容包括PPT教案、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考试试题库。
(三)教师培养培训
学院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积极创建适合教师职业发展的环境,提升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学院制订和完善《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及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认定培养及管理办法》、《教师企业实践管理规定》、《兼职教师选拔聘用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并组织实施,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已适应中职教育发展和学院“素质引领、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实施教师综合素质提升、企业能工巧匠聘用、人才引进三大工程,倾力打造了一支大师领衔、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先后安排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30余人次、省级培训100余人次,开展了全员校本培训8次,培训对象涵盖中层以上领导、全校教职工和班主任。先后多批次派出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学院每学期举办教学基本功竞赛,每年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展示系部教学工作过程管理、执行教学规范、坚持内涵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增强自我诊断自主发展能力,加强交流学习, 向全校师生展示系部教学成果,通过活动,强化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每周开展公开课教学,在活动中展示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操作能力。
学院下发了教师学历提升和下企业锻炼的专门文件,鼓励教师提升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学院以专业建设为载体、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有企业能工巧匠和校内教师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联合教学团队,引进、转化企业的生产项目,将企业生产案例、工艺案例引入专业教学,提升专业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工程性。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与证书考核,没有获得“双师型”的专业课教师不能参加高级岗位聘任。每年对企业锻炼的教师进行检查,到校汇报下企业锻炼的成效。
(四) 规范管理情况
学院重视制度建设,制订和完善了《学院管理制度汇编》,涵盖有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校企合作、招生就业、学生管理及德育、财务管理制度等八个部分,共有155个制度。由于制度健全,措施有力,落实到位,近年没有出现任何安全责任事故,成为一所管理有方、高度安全、文明和谐的学院。
(五)创新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发展
开齐开足德育课,坚持每周一节班会课。进一步积淀校园文化。学院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三风”建设,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引入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扎实开展“抓小事工程”,推进“细节文化”建设,使全校师生在追求精致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
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我院以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建设为契机,整个校园美化、绿化、净化,校内陈设与布置合理,具有艺术性、观赏性和教育性,整个校园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各类活动精彩纷呈,每月一主题,每周一重点,以主题引领活动,用活动渲染主题。举办一年一度的校田径运动会、专业技能比赛、元旦主题文艺汇演,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有轮滑社、跆拳道协会、摄影、英语角、舞蹈等多个社团。举行常规管理教育月系列活动、法制教育月系列活动、入团宣誓活动。
抓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班级管理。我院多名班主任在全区基本功大赛中获奖。日常管理上要求各班级开展“抓小事工程”,通过细化要求,逐项训练,逐个突破,让每个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步完善人格,提高文明素养。班级日常管理分解为“宿舍、学风、纪律、卫生、出勤及早训”五项考核指标,期末先进班集体、优秀班主任的评比,主要根据该班累计分数确定,有力地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
(六)党建情况
党建工作的常抓不懈,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我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党建和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益和办学效益。学院以其校风正、师资高、管理严、质量好跻身于“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学院行列。
以“两学一做”为指导,开展全校性政治理论学院活动。发挥党员先进性,通过党员的带头与辐射,提高全校教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素质。
四、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学院选择了多家企业作为学院的校外实习基地,并签订了学生实习(实训)协议,各实习基地都能提供充足的岗位满足学生实习需要。
近三年来,学院投入大量资金对教学实施、实验实训设备及教学工作环境进行改善,使学院教学软、硬件达到现代化学院标准要求。在此基础上,学院与企业紧密合作,互兼互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结合企业用工与人才需求,以订单形式与学生签订用工协议,加强实训教学管理,以企业实际产品生产,提升学生实际动手技能,通过产品真实加工和虚拟仿真等手段充分体现企业真实情境,结合企业产品开发实训项目案例,企业产品加工营造真实生产场景。实现学生技能培养与企业用工零对接要求,达到了企业用工标准要求。
(二)学生实习情况
严格执行《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院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广西商业技师学院实习就业管理制度》,强化领导,一把手校长为学院实习、就业领导小组组长、招生办、教务科、各系部主任为成员。
任务明确。每学期开学前一周,制定好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学期结束时完成工作小结;每月第一周,各系部实习、就业管理部门定期召开校外实习班班主任会议;每逢双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的上午召开实习、就业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校长听取各实习就业负责同志汇报工作,由校长、副校长布置一下阶段工作。协调解决实习、就业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细化管理。每安排一次校外生产实习之前,召开学生实习动员会。由系部进行就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由用人单位介绍单位概况。安排好生产实习后,要签定协议。分管副校长检查各系部实习、就业负责人巡访工作,学保科科长检查负责实习、就业工作人员及班主任的巡访工作。
责任到人。班主任负责联系好家长,确保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的家长了解学生的实习动向。各系部负责人,必须及时听取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认真填写学生生产实习巡视记录表,做到档案齐全,查阅方便,上报及时,符合各项检查要求,保证每月走访所有的用人单位一次以上,配合班主任做好各项相关工作。分管副校长每周要听取就业的工作汇报,检查布置就业的各项工作并负责考核各系部负责实习、就业的工作,及时解决实习、就业处工作中的困难,宏观调控、指导实习就业工作。
五、社会贡献
(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创建为抓手,注重学院的品质、内涵、特色、创新发展,秉持客户思维理念,突出创新驱动,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努力把学院做精做强、办出特色。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学院与当地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当地企业培训和输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成为各类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学院予以高度评价,自治区政府对学院取得的办学成绩多次表示肯定。学院被评为自治区级职业教育先进集体,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
(二)社会服务
学院高度重视技术应用与服务工作,成立了技术应用与服务团队,大师工作室3个,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和送服务下乡,提升服务社会民生和扶贫攻坚的能力,得到区内兄弟学校的高度评价。
积极发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服务功能。对本地区开展16个工种的技能鉴定工作,鉴定人数达到2017人,通过率96%,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培训收入77万元,总收入达113万元。
学院以油茶展示体验项目参加广西职业教育活动周;派出74名学生到荔园山庄参与第十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及商务与投资峰会的接待工作;成功承办桂林市第四届农民工技能大赛中式面点项目比赛;成功协办桂林市信和信崇华中医街千人长寿宴活动,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六、举办者履责
(一)经费保障
学院建立了健全的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严格按照学院财务管理制度和桂林市及自治区的财务制度执行,在专项资产管理上,学院明确专项资金来源、使用范围、开支标准,审批人员、权限、流程,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责任,按要求、按预算、按程序管理好项目资金,政策性经费、生均拨款、项目投入经费能及时到位,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保证了财务、资产管理制度的健全、规范及执行的有效性。
(二)政策措施
学院强化党委领导学院发展方向,校长全面负责学院各项工作,每周召开校长办公会议,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表决学院重大工作,保证政务公开透明。学院实行严格的干部管理制度,建立部门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实行全员聘任,实施绩效管理。每年对全校的中层干部和教师实行全员聘任,聘任的结果与教师评优、评先,晋升、晋级挂钩。根据“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不断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发放办法》,根据教职工岗位的特点,着重从完成工作量和取得的实绩等方面进行严格、认真、细致、公开、公正的考核,拉开奖励性绩效工资收入差距,受到了教职工广泛的拥护和支持。
七、特色创新
(一)案例一:“一节一菜、一季一养”,传承传统文化,丰富校园生活校企合作开展民族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探索。立足学院专业,挖掘民族餐饮文化精髓,开发《感悟民族餐饮文化》课程,建设民族餐饮文化教育基地,开展文化育人实践并实施测评。传统特色项目的表演,民族食品的制作体现了校园文化与专业特色有机融合的办学理念。
(二)案例二:服务八桂大地,打造服务品牌
我院作为2017年中、日、韩、泰国际药膳长寿宴千人宴会的承办方,认真筹划方案、落实细节,师生在后厨中配合默契,分工明确,砧板、打荷、分菜等工作井井有条,打造出泰式海鲜粉丝沙拉、日本养胃纳豆、韩式参鸡汤、当归羊肉煲、陈皮扒大鸭等14道菜品,成就出108桌震撼级长寿宴席,座位连起来长达500米,为广大市民和嘉宾奉上了一场既美味又健康的药膳美食大餐。学院师生们良好的职业素养、精神风貌、娴熟的烹饪技能、积极的工作态度,受到了主办方的高度赞扬。同时,打造油茶米粉这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融合的新产品、新品牌,获得一致好评。
八、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运用职业教育理念推进改革创新的自觉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是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数量、质量、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不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和提升;
三是自治区级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专家把脉,尤其是在“品质、内涵、特色、创新”发展方面需要有更多的新的探索。
(二)改进措施如下:
我院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国际合作、开放创新”等五项基本原则和办学思路,确定改进措施:
一要抓住“十三五”新的发展机遇期,遵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文件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办学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学院创新发展、优质发展;
二要紧跟自治区教育厅的战略部署,把我院打造成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院;
三要以学院发展为核心利益,以“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为双翼,不断地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破解突出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巩固和扩大学院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为全面完成“十三五”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
广西商业高级技工学校
2018年1月16日